首页  >>  纳策集思  >>  专家建言

阳海清:《荆楚文库》品种遴选

发布时间:2013-10-25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荆楚文库》品种遴选刍议

阳海清

(目录学家,《荆楚文库》编委)

 

   由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领衔,组织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编纂《荆楚文库》,为当代人提供文献信息,为后代人保存翔实史料,无疑是我省在古代文献整理上一项空前的巨型文化建设工程。不难预料,《文库》编纂成功,必将彪炳史册,垂范后世,可谓功德无量。

编纂大型文库或丛书,有如修建一座高楼大厦,必先拿出“扩初设计”,切忌“草鞋无样,边做边像”。具体而言,要根据既定宗旨抓好两件事:一是拟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编制相对准确的《遴选书目》。

20多年来,我有幸参与《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和《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编纂工作,新近又完成了《现存湖北著作总录》的初稿,对于编纂大型丛书、类书和书目,甘苦备尝。获知编纂《荆楚文库》,欣喜无似,特撰此《刍议》,谨尽绵薄,以就正高

明。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荆楚文库》的收罗范围,讲通俗一点,应该包括历代湖北人写、写湖北和在湖北撰写、刊印的著作。前两块是其主体,据我长期搜访,史籍有记载者约为5万种,至今尚存者占十分之一;如依版本计,或在1.5万左右。面对如许浩瀚的典籍,《荆楚文库》之品种遴选和版本择定自会相当艰巨。愚意以为,欲抓好此一环节,宜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思考路径

思考路径取决于编纂宗旨。后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表述,若从具体操作言之,其核心内容不外两条:一是展示湖北文化成果,二是理清荆楚学术脉络。“展示成果”与“理清脉络”,各有侧重,相互依存,从纵横两个方面揭示出荆楚文化概貌,二者不可偏废。

二、突出湖北特色

1、湖北创造

敢为人先,是湖北的优良传统。在典籍体制上,二千多年来湖北先贤多有创举。这里,首推《楚辞》,其主创者屈原、宋玉、唐勒、景差是湖北人,最早为《楚辞》作注的王逸也是湖北人。谓《楚辞》乃湖北特产,绝不为过。它原本属于总集,后人出于尊重,特将其单设一类,置于集部第一。因此《荆楚文库》在遴选品种时,宜将其形成一个系统,既收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酌选一二种明清注本,如明天门王萌《楚辞评注》、清蕲水刘梦鹏《屈子章句》,而以建国后湖北出版之《楚辞研究集成》殿后。他如宋代安陆张君房编《云笈七籤》是第一部道家书目、明代黄冈人樊维城《盐邑志林》则是郡邑丛书之祖,等等,均属鄂人首创。

2、湖北居优

在约50年的搜访过程中,我发现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处于优质地位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湖北作者代不乏人,其著作亦皆有善可陈。李善注《文选》、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便是明显例证。至于记湖北事并对本省历史进程有影响而其著者为外省人者,亦不乏其例。拙纂《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对上述传说逐条作了简明揭示,在此不赘。该目虽系为《荆楚全书》而作,似能通用于《荆楚文库》,可供参酌。

三、兼顾相关传说

无论是品种遴选,抑或版本择定,均需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早”“全”“精”之间的关系:

成书早、篇幅全、校勘精,历来是衡量一书优劣的重要标志。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须作全面审视,不可偏执一端。遴选一部书,务必了解其生成、流布、揭示、典藏4种状态,然后择善而从。单就一个“全”字言之,如有的书在长期流布过程中出现了缺页,《续修四库全书》补页数以万计。该书编辑部配备专人赴全国各地检查书品,补配缺页,确保其完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未做此事,备受訾议。由此可知一斑。

2、“利用”“保护”“抢救”之间的关系:

保护为了利用,利用需要保护,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调查显示,在历代湖北地方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品种已处于濒危状态。稿本与未见刻本的抄本自不待言,刻印本一书现存仅3部以内者亦非少数。若以部、类言之,则地方志尤为严重,近4成呈稀见状态。因此,保护与抢救的形势极为严峻。将这些濒危品种缩微、影印和整理出版,是一种有力的再生性保护措施。建议:

1)将“抢救与保护”列为《荆楚文库》品种遴选的依据之一,在不影响《文库》整体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倾斜。

2)借鉴广东、山东、浙江、湖南等省模式,将省、府、州、县志及部分专志,纂为《湖北方志集成》影印,列为《荆楚文库外编》。抢救和整理旧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李克强总理已有明示。借此契机,“就汤下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皆可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以人存书”与“以书存人”之间的关系:

书以人传,人以书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编纂《荆楚文库》亦宜注意。

此种情况,四部皆有,我在《现存湖北著作总录》中已逐条点出。相对集中者,则是所谓“辑佚“之书。古代某书已经亡佚,但其部分内容被类书、丛编及其他著作所采用,虽属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清修《四库全书》,便是从辑佚工作入手的。湖北著作中的辑佚成果不算太多,且均篇幅不大,可以考虑将其汇拢采入。

4、“把握重点”与“兼顾平衡”之间的关系:

“把握重点”是确保《文库》质量的关键。其领域除前述“湖北创造”、“湖北居优”外,还应包括:

1)对湖北乃至全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著作。

2)含有湖北元素的学术流派之代表作,如公安派、竟陵派、章黄学派等。

3)湖北籍宰辅、高官、进士、学人有影响之代表作。

4)与外省学者、作家齐名之作。

5)妇女、僧人、道人、少数民族、布衣之优秀著作。

6)历代禁毁书,如明崇祯刻松滋潘游龙辑《康济谱》、江夏熊廷弼《按辽疏稿》;清刻天门钟惺撰《明纪编年》;明刻黄梅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天门钟惺订正《资治纲缄正史大全》、钟惺撰《通鑑纂》;顾充撰、钟惺等补《新镌历朝捷录增定全编大成》、钟惺等辑《通纪纂》;清抄麻城鲁之裕撰《书法彀》及清刻《经史提纲》《九经补韵》;清刻应山杨涟撰《杨大洪先生文集》《杨忠烈公文集》;明刻江夏郭正域撰《合并离黄草》、天门钟惺撰《隐秀轩集》、公安袁宗道撰《白苏斋类集》、嘉鱼金声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和《金正希先生燕诒阁集》;天门钟惺撰、陆云龙评《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文》等,多可阑入《文库》。惟清代禁毁书有“全毁”、“抽毁”和“禁书”之别,“全毁”者必收,“抽毁”之书应收其未抽毁者,“禁书”可酌收。

7)出土文献。

8)乡土文献。

上述各领域之著作一旦选定,则《荆楚文库》之基本架构即已成。所谓“兼顾平衡”是指基本框架确定后,在保证《文库》质量之前提下,适当注意部、类之间(即学科之间)的平衡,地域之间的平衡,著者成分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大块空白。前者属宏观掌控,后者系微观调控,二者均须认真对待。

四、注意相关问题

1、版本

品种遴选完成后,版本择定仍需斟酌。张元济等辑印《四部丛刊》,勋劳卓著,惟其《史记》未选黄善夫刻本而备受訾议,说明此事马虎不得。一书之版本选择不当,可能招致前功尽弃。“磨刀不误砍柴工”,建议拿出《遴选书目》初稿后,在国内广泛征求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等多领域专家、学者意见,必要时还可以组织专题论证会。《续修四库全书》工委会、编委会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2、防伪

古书也是商品,有人为了扬名、射利,于是便出现了“伪书”。在湖北著作中亦不乏其例,如托名钟惺者,常可遇到;号称医圣的万全,其著作三次被剽窃;袁宏道殁后,有人编了《狂言》 羼入其集中,被袁中道斥为“伪书”。《荆楚文库》应杜绝阑入。

3、防误

易滋淆乱者有二:一是对徙居者籍贯的认定。愚意以为,宜据著者自身履历来判断:祖籍外省、本人徙鄂后世代定居湖北,实为该族系在鄂始祖,可收。如元代龙仁夫,原籍吉安,后侨居黄州,卒葬阳逻,即应视为湖北人。反之,祖籍湖北,本人并未在鄂生活,则不收,如杜甫。二是仅据书名望文生义。如《湖北丛书》收有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含非鄂人,书记粤物,虽曾在襄阳为官,收之似不妥当。

4、防漏

不要漏收要籍。宜依据相关书目,逐类进行查核。

5、防滥

主要是曾在湖北居住之外省籍人所撰名著要严加辨别,看其是否写于湖北、是否写的湖北。其中最有名者,有诸葛亮、李白、苏轼、陆九渊、李贽、张之洞等。《文库》是否收外省名人在湖北写的著作,应进行讨论,但后人对其在鄂生活所作研究成果,肯定可以网罗。

以上所述,乃是个人孔见,倘能引玉,则是所至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