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昌宏:《荆楚文库》书目审读意见
发布时间:2013-10-25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荆楚文库》书目审读意见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拜读了《荆楚文库书目》,窃以为《书目》发掘深广,收录宏富,涵盖全面,结构合理,大体符合“胸怀‘大楚’,追本溯源”,“典藏古今,厚古薄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掘整理与抢救推广相结合”,“选精遴粹与自出机杼相结合”的选目原则。按照此书目编纂《荆楚文库》,基本可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资料系统,《荆楚文库》将在使广大读者深入认识湖北地域特色,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湖北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书目》也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现将个人看法提出,仅供参考。(由于时间紧迫,意见没有归纳,仅按具体问题罗列,敬希鉴谅)
“荆楚文献编”搜罗传世古籍甚丰,发掘了部分过去鲜为人知的著作,功莫大焉。
1、先秦古籍如《楚辞》,后世注家甚多,注本宜编排在注者所在朝代,如清王萌的《楚辞评注》应作为清代著作,而不应放在先秦。此类问题还有一些,可以类推。
2、56页梁江陵庾肩吾的《书品》似乎可以置于本集《庾度支集》中。
3、160页《公安三袁集》与后面《袁宗道集》、《袁宏道集》、《袁中道集》有所重复,如何整合,请酌。
4、266页《毕沅诗文集》应强调择其与湖北相关的著作或代表作结集,一如《胡林翼集》、《张之洞集》的要求,而且都应在前言中加以说明。
5、270页《瘦羊录十四种》,似乎可改称《熊士鹏诗文集》,以符合“同一人的著作一般以作者名结集”的设想。
6、298页《温疫汇编》,系《瘟疫汇编》之误。
7、322页《荆州驻防八旗志》归于“荆楚方志编”为宜。
8、346页《丁大鹏集》不知为何收录熊士鹏的《鹄山小隐诗话》?而后者已收入熊士鹏的《瘦羊录十四种》。
9、清代备选书目中《章学诚集》应收入清代拟选书目中,重点收录与湖北相关著作或代表作。何金寿的《藏谏研斋疏稿一卷》和屠守仁的《屠光禄奏疏四卷》亦可收入清代拟选书目中,因为此二人是比较有名的人物。
10、可否考虑收录《胡文忠公抚鄂记》。
11、民国文献中,湖北“三怪”张难先、严立三分别有文集或遗稿收录,而石瑛作品却未收阙如,建议收录《石蘅青先生言论集》。
12、1938年武汉成为抗战中心,文艺界名人聚集武汉,创办了一些抗战刊物,出版了一些抗战图书,可考虑适当收录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刊物和作品。
13、民国人物不少活到1949年以后,编其集子只收1949年前著作,是否应在书名后加“(1949年前)”字样,以免引起歧义。
14、477页《山右石刻丛编》是光绪年间刻本,且辑录者胡聘之殁于1912年,故此书如果要收,应放在清代书目里。
15、494页《南斋诗文集》作者傅慈祥殁于1900年,该书未见,若查明出版于1912年前,则应置于清代书目里。
16、494页《徐焕斗集》如收《汉口小志》,则与“荆楚方志编”有重复。
“荆楚方志编”搜集各朝《湖广总志》、《湖北通志》和各府州县志颇全。
17、相同的府、县志,应加编纂年代,书目中已有这样的例子,如《光绪应城志》、《松滋县志民国本》、《〔康熙〕安陆府志》等等。不加年代则容易混淆、重复,如,613页157《郧台志》与621页187《郧台志》、613页155《郧阳府志》与621页188《郧阳府志》、620页181《郧阳府志》与621页189《郧阳府志》、614页159《郧阳府志》与621页190《郧阳府志》就都是重复的。
18、602页《监利风土志》是否可列入“乡土志”一类。
19、664页《汉口山陕西会馆志》,原本书名是竖排的,“山陕”两字并排在“西”字上,意为山西、陕西会馆,现在做一行排列,“山陕西会馆”就让人费解,因此书名应为《汉口山西陕西会馆志》。
“荆楚研究编”按7类收录203种研究成果,重要成果基本收全。
20、分类较细,内容容易交叉,应注意避免重复。
21、737页《抗战期间湖北省企业西迁、复原史料汇编》中的“复原”系“复员”之误。
22、742页《湖北纪胜文选》(或《历代诗人咏湖北》)与《湖北纪胜诗选》(或《历代文人写湖北》)括号中的书名应该交换过来。
23、《荆楚文库》编纂出版方案中编纂范域称,“外省、异国人士考析、研讨湖北的著述”也在收录之列。而“荆楚研究编”中台湾地区和国外学者研究湖北的著作缺收,建议收录台湾学者苏云峰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美国学者罗威廉的三部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红雨:一个中国县(麻城)七百年的暴力史》和美国学者麦金龙的《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等。还可再发掘一些这样的著述。
以上意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