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关于《荆楚文库》编纂出版的设想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3-10-25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关于《荆楚文库》编纂出版的设想与建议
冯天瑜
( 武汉大学教授,《荆楚文库》总编辑 )
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开沅先生、诸位同仁:
湖北省决定倾力编纂《荆楚文库》,此为“经纪一方之文献”的壮举,吾辈躬逢其盛,理当勉力投入,贡献绵薄。
一、弁言
文献集成是总汇历代学术文化成果,把握国情、地情的一项基本工作。我国有图书集成的深厚传统,唐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皆荦荦大者,明代编类书《永乐大典》,清代编丛书《四库全书》,乃震古铄今的巨制,我们至今受其赐。
除全国性文献集成外,区域性图书总汇也广为展开,清乾隆间章学诚有“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徵》”之倡。道光、咸丰以降,各省人士汇集乡邦著述,编纂郡邑丛书蔚然成风。湖北省清末民国整理区域文献成绩卓著,鄂籍学者罗田人王葆心,潜江人甘鹏云,蒲圻人张国淦,沔阳人卢靖、卢慎之兄弟等辑《湖北书徵》、《湖北文徵》、《湖北诗徵》、《湖北先正遗书》、《湖北丛书》,这些集成本多编而未刊,可谓湖北文献总汇的前驱之作。卢氏兄弟辑印《湖北先正遗书》时说:“乡人读此,当知吾数千年之灏气英光,流风余韵,晦而弥显,久而弥彰……忧时悯乱之怀,爱乡合群之念,油然而生。”这颇能代表前贤编纂乡邦文献的渊雅旨趣。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时在罗田,年过七旬的王葆心先生还在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地方文献,他在与先父冯永轩的多通往还书信中反复讨论此类业务,后学如我者,每览前辈书札都感慨万端。董老为王葆心墓表题辞曰:“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诚非虚誉也。我们今日有远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当师法先哲,深入广泛地开掘、收集、整理乡邦文献。
放眼全国,近十年来,一些省区先后启动文库编纂,如广东的《岭南文库》(已出百余种),湖南的《湖湘文库》(702册,2013年出齐),四川的《巴蜀全书》(含《巴蜀文献精品集萃》、《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福建的《福建丛书》,江苏的《金陵全书》(甲编方志类,包含南京历代府志、县志、专志;乙编南京历代方志以外的史料;丙编南京的历史档案),山东的《齐鲁文化经典文库》、《山东文献集成》,浙江的《浙江文丛》,河南的《中原文化大典》,安徽的《安徽古籍丛书》,新疆的《新疆全书》,甘肃的《陇右文献丛书》等。湖北当利用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水平线上编纂《荆楚文库》。
二、湖北文化积淀深厚,文献宝藏丰盛
作为荆楚文化核心地段的湖北,文化起步期几与中原同时。先秦楚地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南国“惊采绝艳”的《楚辞》与北方“惇厚质朴”的《诗经》交相辉映,“风”“骚”二元并美;而与邹鲁的《论》《孟》相竞又互补的,有楚地的《老》《庄》。故称楚文化占先秦文化半壁江山,并不过分。秦汉至清末,湖北文化巨匠迭现:诸葛亮、陆羽、孟浩然、岑参、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或在人文,或在科技竞放异彩。襄阳释道安“三教求同”,监利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宗,禅宗四祖、五祖黄梅阐法,为六祖慧能完成“南能北秀一统”奠定基础。张君房撰《云笈七籤》得“小道藏”美誉。元明之后,武当山道教著述宏富。湖北可谓儒释道群籍重要诞生地之一。
近代湖北处古今东西文化交会锋面,涌现大批学贯中外的学人,杨守敬、黄侃、熊十力、王葆心、李四光、王世杰、汤用彤、李济、王亚南、闻一多、徐复观、胡风、曹禺、殷海光等,这还只是很不完整的名录。这些近现代哲人留下守先待后、足可传世的文籍。还有一批外籍旅居湖北人士,创作观察湖北、研究湖北
的著述。以总督湖广十余年、视湖北为“第二故乡”的张之洞为例,其论及湖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篇什不下全部作品的三成,一部《张文襄公全集》,堪称近代湖北百科全书。张之洞还对文献学作出贡献,所著《书目答问》、《轩语》是文献学经典,也是我们编纂文库的指导书。
谈到鄂籍文士的书刊故实,杨守敬值得一提。杨氏不仅是卓越的历史地理学家,著述宏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13卷巨册《杨守敬集》),而且是有特异贡献的图书家,他在清末作为驻日使馆的随员,恰值日本明治间“脱亚入欧”风气弥漫之际,江户时期日本大量购买的中国典籍,这时被公私两界廉价抛售,
慧眼识珠的杨守敬倾囊收购,又动员出使大臣何如璋、黎庶昌提供经费,购得宋版、明版、清版图书多种,广搜国内散佚古籍。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大量文物(包括古籍)流失海外,而湖北枝江人杨守敬却有海外大量回收古籍的义举,开启后来李盛铎、王古鲁日本访书之先河,这是湖北的光荣,将策励我们做好文库编纂工作。
三、汇编五类图籍
《荆楚文库》收录标准是:湖北籍人士著述、外籍人士论议湖北著述、今人研究湖北著述,以期总汇湖北文献。从来源及类别论,文库拟汇集五类典册。
(一)全方位囊括传世文献
湖北传世旧籍,主要从《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毁禁书中辑录,还须搜求之外书刊。
湖北典籍堪称宏富,自古以迄1949年,湖北籍学人著述和外籍人士论及湖北的著述共约50 000种,有文本存世的占十分之一,共5000种图书,约15 000种版本(目前已收集13000种)。这些传世文献当网罗周全,选其精粹,编入文库。其间尤需重视善本选择和孤本抢救。湖北是近代文明勃兴的重要区域,汉口开埠后海关文献甚多;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兴实业、练新
军、办文教,在在留下丰富文献,以“汉冶萍公司”文献论,便具有颇高价值;湖北是辛亥首义之区,有渊富的辛亥革命史料,特别是湖北军政府成立伊始,立即组建“湖北革命实录馆”,征集大量文书及口述史料;湖北是现代革命中心地之一,第一、第
二次国共合作的中枢地段,三大苏区湖北涉其二(鄂豫皖、湘鄂西),抗日战争最大会战主战场在武汉及其周边,这些切关全局的历史事件都在湖北留下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待我们开掘、整理。
(二)广辑佚书、出土文献、民间文书等非传世文献
文库之功业,不惟在传世文献集成,还负有发皇非传世文献的使命,在一定意义上,这正是文库的创新处。
注目于非传世文本的搜集,古有传统。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不仅从历代类书、政书、丛书、总集中辑录典籍,还下诏征求民间遗书,广蒐佚书。今日编纂文库,尤应在这方面用力。
湖北是近代考古发现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仅以出土文献而论,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堪称翘楚。云梦秦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等等纷至沓来(上博简、清华简皆郭店楚简流失境外又返购回来),展现了先秦、秦汉典籍的原始状貌(传世文献在流
传过程中不断被修订甚至改窜),故有思想史家称,楚简等出土文献的发现,原来依据传世文献撰写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应当改写。
近二十年湖北学人致力公私文书、契约、账簿、族谱、碑刻等民间文书蒐集,提供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复得之佚书、出土文献、民间文献等非传世文献的蒐集整理,是文库编纂的题中应有之义。以较高的文化自觉,充分重视非传世文献的蒐集整理,当为《荆楚文库》的亮色之一。
(三)辑录方志
各省区文库对方志的处理有两法,一为单列专类,全数收入;二为将方志置于传世文献的史部中,部分采入。取后法为多。
湖北修志传统深厚,现存明、清、民国方志品类丰富(省志、府志、县志,及山志、水志等专志),提供认识湖北的系统资料。而且,方志大家章学诚、王葆心、朱士嘉等都曾躬亲湖北方志修纂,并有重要的方志学论著存世。如章学诚应湖广总督毕沅之请,主修《湖北通志》,后毕沅离鄂,《湖北通志》未刊印,《章氏遗书》存《湖北通志检存稿》四卷。章学诚又应荆州知府崔尨见之请,撰《荆州府志》,有《复崔荆州书》存世。章氏还具论湖北诸县志,作《天门县志艺文考序》、《天门县志五行考序》、《天门县志学校考序》、《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章氏还为毕沅代作府县志序文,如《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于湖北省情及修志体例颇多深见。王葆心主纂民国《湖北通志》,抗战间修《罗田县志》,所著《方志学发微》倡导“详备文献”、“注重采访”,为方志学奠基之作。
鉴于湖北方志遗产质高量大,且若干志书已成孤本,亟待重印以便保存、利用,故宜将“一方之全书”的方志360种,列为专类,全数收入文库。
(四)汇集近代湖北报刊
湖北报刊兴起,与近代文明成长同步,从洋人办报到国人办报,从官方办报到民间办报,近代湖北报刊种类繁多,应择其中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或有助于完整反映近代湖北面貌的报刊整理出版,以彰显湖北在中西文化交流和重大转折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
(五)汇集研究湖北的今人论著
近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至今,本籍及外籍人士研究湖北的著述甚多。其中包括:①荆楚历史;②荆楚人物;③荆楚考古与文物;④楚国与楚学;⑤荆楚风物;⑥荆楚文史资料汇编;⑦荆楚文化工具书。
在这七大类中,一要突出荆楚文化特色。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如对湖北古人类研究、楚文化研究、汉冶萍研究、张之洞研究、辛亥革命研究、鄂东人文荟萃研究、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研究,是我们特有的研究领域。
二要充分收纳已有研究成果。今人对荆楚文化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影响远播海内外;对湖北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研究也已成系统。初步统计有价值、有影响的著述约200种,当采入文库。
三要做到系统科学,不能缺档。据调查,文库的著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差错率超标,有的观点陈旧,有的表述不规范。“缺档”现象较为严重。编辑部在遴选书目时,应具体指出以上问题,避免滥竽充数。缺档研究项目须及时立项编写,对已有研究成果采取订正、修订、增补、压缩、改编等方法,提高质量。
四、湖北有雄厚的文献整理力量和出版力量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有学殖深厚的文献整理及研究机构,华师张舜徽,湖大朱祖延,武大彭斐章、宗福邦等先生是全国知名的文献学家,并形成相当雄厚的老中青专业梯队,多年来在文献整理(包括湖北文献整理)、文献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图书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博物馆、各高校图书馆,其馆藏多有湖北文献,不乏善本乃至孤本。省图书馆老馆长阳海清等多年精心编撰的篇幅浩繁的湖北文献书目,为文库编纂提供坚实的遴选基础。
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及崇文书局、武汉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有较健全的编辑阵容和较强大的出版力量,多年来出版湖北文献,成果斐然。由湖北诸家出版社刚刚退休而尚在盛年的老社长、老总编及资深编辑组成文库编辑部,将在文库编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看到这些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听到他们建立在丰富经验和学养基础上的种种建策,对文库编纂增添了底气。
湖北各县市典藏是湖北文献又一宝库。我1983年曾到浠水县博物馆阅览古籍,那里的古籍收藏令人惊叹,这得益于该县的优良传统:明清以来,浠水凡外出读书有成、做官有成者,须向家乡赠书,此成惯例。故浠水在民国年间已是富藏图书之县。这
些古籍较完整地保存至今,是浠水文化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间老县长白水田贡献尤巨。白水田自称“土八路”,读过简师,热爱书籍,土改时,许多地方把从地主家抄出的书籍一把火烧掉,而作为南下干部的白水田将这些典册搜集到县里,成为浠水县藏书。“文革”初期,时任县长的白水田在被“打倒”前,抢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派人将县文化馆藏书屋的门窗用砖砌起来,使这批古籍得以保存。我们应当礼赞保存书籍的贤人嘉行,推动藏书、献书的展开。
五、工作建议
(一)设立工作专班
各相关单位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承担任务较多的高校和出版单位应成立《荆楚文库》项目专班,要为项目专班提供办公场所、配备人员,确保承担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配套扶持政策
《荆楚文库》编纂出版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历时长,涉及面广,需要调动专家学者、调配优秀骨干编辑,集中时间和精力共同完成。对专家学者参与《荆楚文库》搜集整理,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承认其属于科研成果,计入职称评定等业绩考核,保证工作时间,给与经费支持。出版单位承担《荆楚文库》编辑出版任务,对出版社和编辑进行经营目标的考核时,要把编辑出版《荆楚文库》投入的工作量计算进去。
(三)尽快落实项目经费
经费一须“科学有效”,经费规模要与《荆楚文库》编纂出版方案相适应、相配套;二须“及时有效”,经费保障及时到位。如《荆楚文库》编纂出版方案中列“数字化”一目,数字化是现代文献整理保存、开发利用的趋势,也是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越是大型项目,数字化的优势和价值体现更充分。湖南编纂《湖湘文库》未作数字化安排,现在《湖湘文库》已经全部出版,不得不重新开启数字化工作,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及经费,事倍功半。鉴于前车,《荆楚文库》数字化工作宜与编纂同时进行,此项经费须先期拨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四)资料文献资源共享,向文库编纂出版开放绿色通道
各高校和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保存的文献资料,是编纂《荆楚文库》的资源保证。各单位需提供《荆楚文库》拟收入的传世文献、未刊稿本、图片资料等,积极主动地协助编纂出版部门做好搜集整理工作。省内各高校、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要以大局为重,保证资源共享,向文库编纂出版开放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