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纳策集思  >>  工作思考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成就述论

发布时间:2013-10-26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杨守敬学术成就述论

邹华清

(《荆楚文库》编辑部专家,崇文书局编审)

 

杨守敬是我国清末民初在学术上取得多方面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代学者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舆地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并誉之为清代“三绝学”[2]。现代有些学者更是冠以杨守敬“晚清地学界的泰斗”[3]、“历史地理学大师”[4]等称号。杨守敬的学术在中国文化史,特别是在清代学术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论述杨守敬的学术成就之前,有必要先对杨守敬的生平和主要学术经历作简要介绍。

杨守敬,原名开科,榜名恺,后更今名,字鹏云,号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5],卒于民国四年(1915年),终年七十六岁。

杨守敬在青少年时代就聪明好学,刻苦用功。他四岁丧父,主要在祖父和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六岁开始读书识字,八岁就外出就学,《四书》成诵。因家庭经济拮据,十一岁辍学帮人守店当学徒,但他白天专心生意,夜间仍能坚持学习。其祖父为杨守敬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十四岁又送他入私塾学习。于是,杨守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至鸡鸣。哪怕再晚,“就枕时,必口出一题,口占半篇始眠”[6]。后来杨守敬参加考试,别人尚未脱稿,他则早已交卷。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三岁设馆授徒,同年考中举人。弱冠前后,有两件事对杨守敬的影响很大,一是十九岁时,杨守敬在许家书馆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绪论,开始接触清儒的学问;二是在杨守敬二十岁那年,有位叫郑谱香的学人租用杨家房屋居住,因郑氏晒书,杨守敬得见清人六严绘制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等郑氏来收图时,杨守敬已经描摹好了,由于杨守敬描绘得十分逼真,郑谱香等人叹为奇才,这成为杨守敬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以后他从事的学术研究与这两件事密切相关。

杨守敬处于一个国难当头的乱世,曾经热衷于科举。中举以后,杨守敬青年得志,锐意功名。从二十五岁起,杨守敬先后赴京参加过七次会试。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官场积弊很深,每次应试均名落孙山。杨守敬在四十二岁第六次会试落第以后,曾经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出使日本,由于在那里意外地搜集到了许多在中国久已亡佚的珍本古籍,杨守敬得以“纵览数万卷书”,学问大有进益,于是又一度激起了他的科名欲望。虽然杨守敬在四十六岁时写信给家乡的友人黄萼说“自幸此身有此奇遇,故一切富贵功名,皆漠不关怀”[7]。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其“漠不关怀”的话,只是他在国外的一时冲动或言不由衷的话语。回国以后的第二年,杨守敬已四十八岁,他为取得进士资格而再度搏击,结果依然名落孙山。从此以后,杨守敬不得不从科场沉浮中走出来,放弃科举考试的念头,一心一意埋头学问、勤奋著述。

杨守敬虽然在会试中七次败北,但他借入京的机会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如邓承修、潘存、苏维翰、蒋彬蔚、谭廷献、李慈铭、袁昶、龚橙、何如璋等。与这些学人的交往,使杨守敬的智识大开。其中潘存与邓承修对杨守敬的影响最大。杨守敬与潘存的交往甚密,“凡学问流别及作文写字,得其指授颇多”[8]。他赴京会试往往寄住在邓承修家里,饮食租房的费用皆由邓承担。邓氏好金石,每日约杨守敬上街市,收集金石碑板,凡有所得,精的归邓,次的赠杨守敬,这是杨守敬收罗金石的开始。与邓承修同撰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这是杨氏著述历史地理学的开始。杨守敬对于历史地理学、金石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正是会试这个时期,他如饥似渴地向师长学习,博采各家所长,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同治五年(1866年)起,他利用设馆授徒的空隙,开始撰著活动,先后完成了《望堂金石初编》、《论语事实录》、《楷法溯源》、《集帖目录》等著作,在杨、邓合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的基础上,又与饶敦秩重新编绘《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这些著作的完成,使杨守敬的才学渐露端倪,受人器重。

出使日本,是杨守敬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不仅收集到大量的古籍珍本,而且在学术上有了很大的进展。《清客笔话》(日本森立之著)就是杨氏日本访书的真实写照,《日本访书志》、《留真谱》等著作则是杨氏访书成果的结晶。光绪五年(1879年),中国驻日本使者何如璋欣赏杨守敬的才学,写信邀请杨守敬到日本充当随员。杨守敬于次年四月到达日本,恰逢何如璋调换,接任的驻日使者黎庶昌仍留杨守敬作随员。在日期间,杨守敬所作的《日本访书缘起条例》,得到黎庶昌的赏识,于是黎氏产生了纂刻《古逸丛书》的想法,请杨守敬主持校刻《古逸丛书》。《古逸丛书》刊出以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秩满归国,杨守敬就任黄同教谕。六十一岁,应张之洞之聘,赴武昌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后又任勤成、存古两学堂总教长。杨守敬的主要地理著作,大都是在归国以后这个时期完成的。七十二岁,杨守敬任《湖北通志》局编纂,主编沿革部分。辛亥革命后,他移居上海,虽年已垂暮,仍汲汲于《水经注疏》的著述。七十六岁,被总统袁世凯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杨守敬写信给罗振玉说:“这行是谋刻所著书,不是为做官的。”[9]同年在北京逝世。卒后,袁世凯亲批营葬费二千,命清史馆立传。

杨守敬博览群书,好学深思,竭毕生之精力,集诸家之大成,于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关于杨守敬的学术成就,郗志群先生曾撰文《杨守敬学术浅识》作了简要阐述[10]

在众多的学术成就中,其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从第一部地理著作《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到最后一部《水经注疏》,杨氏共编撰地理著作二十余种。这些地理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杨守敬在山川地理论著的研究、历史地图的编绘、正史地理志的考订和补阙、地方志的编纂和古地志的辑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充分展示了杨守敬在舆地学方面的杰出才华。

最能代表杨氏学术成就的著作是《水经注疏》。这部被誉为“中国学术史上光辉诗章”的伟大巨著[11],倾注了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一生的心血。该著是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作的疏证。杨守敬在郦注研究上的主要成就,笔者曾在拙文《论杨守敬郦学研究的成就与地位》已有详细论述[12],这里只作简要阐述。

第一,广征博引,探本求源。

郦道元“历览奇书”,为《水经》作注,博采地志,穷流溯源。据不完全统计,《水经注》所引参考文献达四百三十多种。郦氏引书,有时只作“某某曰”而不著书名;有时只有书名,而无篇名卷次;有时大段《注》文根本不注明出处。杨守敬说:“郦氏固多好奇,而亦故以示博,凡引故事而各书有异同者,多裁截错综,贯为一条。若非遍检其所出,但据一二书释之,鲜不误者。”[13]朱、全、赵、戴诸家校理的《水经注》虽然辨析了经注混淆和文字歧异,但于郦注本身却未遍征出处。杨守敬则博采群籍,除引用通常的《二十四史》的有关内容外,还有《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事类赋注》等,几乎是囊括了我国古代的重要类书。地方志方面有《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一统志》、《舆地记胜》、《名胜志》等。其他引用的如《通典》、《通鉴》、《释例》、《齐乘》、《卮林》、《邺中记》、《华阳国志》、《日知录》以及《读史方舆纪要》,等等。数量之巨,内容之博,实在令人惊叹。此外,杨守敬还运用了考古考证史地的独特方法,使其疏证更具说服力。

杨守敬在《水经注疏要删·自序》中亦说:“凡郦氏所引之书,皆著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杨氏将郦注中的引文一一说明出处,既便于《水经注》读者査证,又由此可窥见当年郦道元注《水经》的体例和方法。

第二,考证精详,疏之有据,敢于驳正权威之说。

在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之前,郦注研究,主要只限于版本校勘,经、注分辨,字句纠谬等“笺”、“校”、“释"、“补”、“刊误”等方面。至于对郦《注》内容的疏解,则尚未有人下深功夫。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虽对内容进行了疏解,但他罗列众说,“仅有综辑之功,而无精思独运之见”。在继王氏《合校水经注》之后,杨氏的《水经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参证,疏郦注之疑滞,发前人之所未发。如:

《水经注·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

杨氏《疏》文指出:事出《左传》,并说《左传》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时还引杜预注云:“河阳属晋,非王狩地。”接着《注》文云:“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疏》文指出:“《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贾逵曰:‘河阳,晋之温也。’《谷梁传》云:‘温,河阳也。’故服、贾有此说。”如果《注》文没有《疏》文的精详解说,实在让人难以弄懂。有了杨氏的《疏》文,才使《注》文所述史实,让读者能够透彻的了解。

《水经注·江水三》:“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杨氏《疏》文指出:“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汉阳之临嶂山,其南峰曰‘乌林峰’,俗谓之赤壁。汉川有赤壁草市,皆不滨大江。黄州之赤鼻山,与樊口对,不在樊口之上,又在江北,不在江南,并与史不合,故俱为地学家所驳。嘉鱼本蒲圻地,《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似与情事相符,故后人多以为据。而《一统志》则谓误‘薄矶山为赤壁’,亦驳之。此《注》之赤壁,王象之以为在江夏,疑指江夏西南七十里之赤矶。但考《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在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则赤壁当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一统志》所定最确。郦氏盖从《荆州记》,故分叙乌林、赤壁,于‘赤壁’曰:‘诈魏武大军所起’,于‘乌林’曰:‘败魏武处也。’……于当时军势至合。”

关于赤壁问題,历来争论颇多。《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及《读史方舆纪要》等都以为赤壁在蒲圻,而杨氏根据《水经注》和《文选》注的记载及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分析,一反上述诸书之说,认定赤壁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疏之有据而又见解独特。

杨守敬还说:“盖赤壁为曹操前锋所及,乌林为操后军所止。吴军以蒙冲斗舰数十艘从南岸引次俱前,同时发火,盖由南而北,非必由上而下也,观《周瑜传》自明。是《水经注》所据,于当时军势至合。其他方志,附会之辞,下不必一一辨论也。”[14]

根据历史地理工作者以赤壁附近长江河床变化与《水经注》的记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测定研究,证明古赤壁在今武昌赤矶山。从而与杨守敬的考证大致吻合。杨氏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一斑。

万里长江,上游地势险峻,关隘峡口甚多,因此三峡一名,历来众说纷纭。三峡所指究竟是哪三处峡谷?郦道元以广溪、巫峡、西陵为三峡,庾仲雍以明月、广德、东突为三峡,宋肇以西陵、巫峡、归峡为三峡,《寰宇记》以西陵、巴峡、归峡为三峡,《蜀輶日记》以王洙瞿塘、巫山、黄牛为三峡。杨守敬结合古代文献,又亲历其境,通过实地考察,将六百里奇险划分为三段,即自滟滪堆至虎须滩一段为瞿塘峡(一名广溪峡,即夔峡),自空亡沱至门扇峡一段为巫峡(又称巴峡),自兵书峡至平善坝一段为西陵峡(又名归乡峡)。这是杨守敬对郦氏三峡说的正确阐释。今人俗称的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就是杨守敬所定论的三峡。

第三,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明末清初学者张岱认为郦道元是我国历史上擅长写景的第一人。他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15]陈桥驿先生亦有一句非常感人的话:“郦道元足未履其地,却能以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为三峡山川,写出如此空前绝后的文章,山水有灵,更当惊知己于千古矣。”[16]也难怪在郦学研究史上产生了词章学派。如:

《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厥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一段文字是对长江三峡生动逼真的描述,精彩绝伦,历来为文人学士所传颂,亦收入今天的中学教材。

杨守敬研究《水经注》,对于郦氏如此动人的景色描写,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杨守敬并不是那种为疏证而疏证的朴学学者,他在旁征博引的同时,对于景色描绘亦时常笔下生辉,使考据文字富于文学色彩。如杨守敬在总结三峡的秀丽时写道:

“夔峡雄,巫峡秀,西陵险。”

文字虽然简短,但一一以奇笔润色,用“雄”、“秀”、“险”仅仅三个字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三峡美景的特色。他在描写夔峡雄峻时云:

“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云霄,其中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

他在描述巫峡秀时云:

“巫城东北三百步有孔子泉,其水甘馨,虽帝浆无以过也。此云‘洁并高泉’,即指帝浆。《吕氏春秋》水之美者,高泉之山。《山海经》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

这里,杨守敬还把“孔子泉”的特色——“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考证描述得尽善尽美,那般水是比帝王的饮料还要醇洁啊!

关于杨守敬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与郦亭共语”,纠郦氏之失,使《水经注》更加神光焕彩。

杨守敬在肯定郦氏伟大功绩的同时,又旗帜鲜明地纠正了郦氏的许多错误。杨守敬认为,《水经注》“为郦氏原误者,十之一二;为传刻之误者,十之四五;亦有原不误,为赵、戴改订反误者,亦十之二三”[17]。疏文中屡有“失考”、“失误”、“郦所见之图籍有误”等语,正郦之失,态度明确,毫不含糊。如:

《水经注·江水三》:“北对举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

杨氏指出:“梁玉绳《瞥记》:‘定四年,柏举之战,《左》、《谷》作“举”,《公羊》作“莒”’。盖古以音同通借。郦氏谓仲雍作‘莒’为非,失考。”

《水经注·江水二》:“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北流迳建平郡沙县南,又北流迳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

杨氏指出:“《一统志》以大溪当此水,是也。但大溪出今奉节县西南山谷中,东北流百余里入江,源流甚短。郦说出溇中,迳沙渠,又迳巫县注江,无此水道。似以出今宣恩县之水,东北至恩施县东,又以清江北源为逆流,逾山,下通大溪也。”最后杨氏结论云:“盖郦所见之图籍有误耳。”

杨守敬在撰注《水经注疏》的同时,还编绘了《水经注图》。《水经注图》是杨守敬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而绘制的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历史地图集,是杨守敬历史地理学贡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仍无同类的地图作品能够取代杨守敬《水经注图》的地位和作用。

杨守敬的《水经注图》是为《水经注》而作的,与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杨氏正是因为撰著《水经注疏》的需要,才“复为图以经纬之”的。《水经注图》是《水经注疏》的地图解释,《水经注疏》是《水经注图》的文字说明。杨守敬对于郦氏所引故实,皆在《疏》中注明出处;对于郦氏所叙水道,皆在《图》中详其迁流,使《水经注疏》与《水经注图》相互照应,相得益彰。

对于杨氏在郦注研究上的突出贡献,陈桥驿先生认为,“尽管长达一百多万字的《水经注疏》仍然包含着大量考据成果,杨、熊二人在校勘和注疏上也有很大贡献,但是郦学界已经开始发现,校勘和注疏并不是郦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杨氏的《水经注疏》不仅“反映了大量的校勘和注疏成果”,而且“还辑入了不少遗文佚句”。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绘制了《水经注图》,使地图与疏文相得益彰。因此,《水经注疏》“不宜与其他的考据学派的研究成果相提并论,而应当认为是地理学派的巨构。从此以后,郦学与地理学进一步密切结合,又充满了蓬勃的生机”[18]。《杨守敬集》的主编谢承仁先生评价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在学术上所取得之成就,远远超过明清以来诸治《水经注》专家如朱谋玮、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王先谦等人”[19]

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大型历史地图集。解放以后编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曾参稽过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谭其骧先生称杨守敬是清代與地学之集大成者,并认为《历代與地图》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除历史地理学外,杨守敬在版本目录、金石书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关于杨守敬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郗志群先生曾撰文《论杨守敬版本目录学的成就与地位》予以阐述[20],笔者亦在拙文《论杨守敬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有详细论述[21]。杨守敬注重目录的编订和版本的考订,所撰《丛书举要》不仅开丛书分类体系之先河,而且在收书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各丛书目录;另外,杨守敬还注意异名的著录,注重版本的著录及版本源流的考订和评价。因此,《中国丛书综录前言》称誉杨守敬的《丛书举要》为“集大成之作”。所编《日本访书志》是杨守敬在日本搜求到的众多中国古籍的善本所作的提要目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对所收各种版本做出了详细的考辨,尽可能的搜求古书的版本,对其版式、版记、序跋、目录、篇卷甚至纸质、墨色、字体等加以比勘,弄清版本的源和流,对前人著录的错误提出辨正;他首次集中介绍了许多日本珍藏汉籍,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传布做出了重大贡献。所编《历代经籍存佚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突破一部或一门的局限,是一部纵贯历朝、包括四部图书存佚情况的书目资料总汇。所编《古诗存目录》,著录了先秦至隋的诗歌谣谚目录,是我国近代有关古诗目录的第一部巨著。他还引进并完备善本书影,在版本目录学上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叶昌炽谓其目录之学绝顶[22],谭献谓其目录之学“闻见之博,南北交旧,无与抗手”[23]

金石学亦是杨守敬的主要学问之一,是杨守敬早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笔者曾在拙文《杨守敬以金石裨史述论》阐述了杨守敬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24]。杨守敬不仅著录了《望堂金石》、《寰宇贞石图》等很多金石著作,而且还善于以金石证史。杨守敬利用金石文字考订史籍和考释历史,扩大了史料来源,拓宽了史学领域,有利于促进史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文献材料,而且要重视金石碑版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杨守敬还擅长书法,隶、楷、行、草无所不精。《楷法溯源》、《学书迩言》、《评碑、评帖记》等杨氏书学著作,在书法研究史上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纵观杨守敬具体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杨守敬的书法以六朝碑帖为基础,又取唐代欧书的险劲,虞书的清媚,褚书的遒丽,融会贯通,并出以己意,形成杨守敬苍劲端庄的独特风格。国内外有不少图书馆和私人收藏家,竞相收藏杨守敬的手迹,视为墨宝,倍加珍视。杨守敬的书法在日本影响巨大,直到现在,日本书法界还在研究杨守敬的书法,他被日本人推崇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25],今天流行的日本“前卫派”书道就是尊杨守敬为祖师的。

杨守敬的藏书,在我国私人藏书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据他光绪九年(1883年)给友人黄萼的信,说有“几十万卷,其中秘本亦几万卷”[26]。在这些藏书中,有不少是唐、宋、元抄本和不见于各家著目的宋、元旧版医书,还有从日本购回我国流传在外的三万余卷珍本。其中的和刻本藏书更是一宗难得的宝藏[27]

杨守敬在经学、小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都有专著传世。

杨守敬不仅是清末最负盛名的郦学和舆地学家,而且是有清三百年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陈衍比较同治、光绪年间诸学者说:“熟目录版本之学者,有桐城萧穆、江阴缪荃孙,精金石考证之学者,荃孙、葆恂,守敬兼之;至地理之学,其所独擅尔。”[28]《清史稿》评论他说:“其学通博。精舆地,用于《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29]杨守敬是我们湖北人的骄傲,他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但他的才学至今仍为后学所推崇。

 

[1]本文原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原文题名《杨守敬学术成就简论》,略有增删。

[2]参见《邻苏老人年谱》六十七岁条。

[3]杨正泰:《晚晴地学界的泰斗——兼论杨守敬的治学成就》,载《历史地理研究》第2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4]施和金:《历史地理学大师杨守敬》,载《历史知识》1983年第2期。

[5]一说生于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参见谢承仁《杨守敬生年辨正》,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6]参见《邻苏老人年谱》十九岁条。

[7]转引自容肇祖:《史地学家杨守敬》,载《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

[8]参见《邻苏老人年谱》三十岁条。

[9]参见《五十日梦痕录》。

[10]参见郗志群:《杨守敬学术浅识》,《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814日。

[11]王国忠:《中国学术史上的光辉诗章:<水经注疏>的撰写及历史贡献》,载郑务本主编《杨守敬研究初编》,湖北宜都杨守敬学术研究会、杨守敬纪念馆1989年内部发行。

[12]此文收入《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

[13]见《水经注疏·凡例》,《杨守敬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4]见《晦明轩稿·答陈仁先》。

[15]见《跋虞山注二则》,《琅嬛文集》卷五。

[16]陈桥驿:《<水经注>中的三峡》,载《三峡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

[17]见《水经注疏·凡例》,《杨守敬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8]参见陈桥驿:《论郦学研究及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

[19]见《水经注疏·前言》,《杨守敬集》第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0]此文刊载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21]此文刊载在《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2]参见叶昌炽:《日记》卷三甲申十二月二十四日。

[23]参见谭献:《复堂日记》卷七。

[24]此文刊载在《江汉论坛》1999年第7期。

[25]郭子绪:《日本书法篆刻选·简介》。

[26]转引自容肇祖:《史地学家杨守敬》,载《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

[27]参见郗志群:《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28]《虞初近志》卷七,陈衍《杨守敬传》。

[29]《清史稿》卷四八六《杨守敬传》,中华书局,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