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程颢、程颐与黄陂本事考
发布时间:2013-10-26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程颢、程颐与黄陂本事考
裴高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周易学会理事、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
祖孙三代,深耕黄陂
二程兄弟的先祖生活于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二程又为何生长于长江流域的湖北黄陂呢?二程的四传弟子、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作了明确回答:“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河南两程夫子,则亦生于此邦……。盖天圣中,洛人大中大夫公程珦,初任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1]上文中的“齐安”即指黄州府,辖黄陂、黄冈、麻城三县。因在唐天宝元年(724年),黄州曾改为齐安郡,宋朝又恢复黄州建制,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而文中的“河南”并非现在的行政区划河南省,而是指河南府之府治洛阳。这就是说,二程之所以生于黄州府黄陂县,是因为其父程珦曾在黄陂担任过县尉,因此在陂安家落户。
那么,程珦又是怎样来到黄陂的呢?这得从二程的高祖程羽(字冲远)说起。程羽原居中山(今河北定州)博野(今河北蠡县),在京师开封做官后,不久便把家小接到此。据元代丞相脱脱帖木儿等著述的《宋史》记载,五代后晋时期,程羽少年聪明好学,能属文。于后晋天福年间(936年),擢进士第,授山东阳谷县主簿。此后,他携家眷走南闯北,历任(山西)虞乡县、(陕西)醴泉县、(成都)新都县县令,政绩显著。赵匡胤称帝后,程羽成为宋太祖手下的一员将领,随赵氏南征北战。开宝元年(968年),程羽被遴选为两使判官。当他应召进宫回答赵匡胤提问时,对答如流,语惊四座,甚得赵匡胤赏识,即被擢升为主管天下文章与著作的官吏——著作郎。复外放到陕西一带主持地方大计,出任兴州与兴元知州。接着,程羽奉命回京师开封任职,以知州官衔行使开封府判官职责。二程的曾祖父程希振因此从深州陆泽迁往开封,在十年寒窗取得功名之后,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逝世。程希振死后,葬于河南府治洛阳,全家因此再迁洛阳。程希振配崔氏,生育了三个儿子程适、程遹和程道。长子程适,后赐同学究出身,生育了程琳姊弟。
明嘉靖三十五年至清代同治十年的《黄陂县志》中均记载,在宋太平兴国年中期(约980年),程希振次子程遹,被朝廷任命为黄陂县令。在着知黄陂县事期间,程遹不仅勤政为民,还佳偶天成,娶毗邻黄陂的孝感县凤凰台女子张氏为妻。只是,他们夫妇在黄陂生儿育女后,程遹不幸在任上殉职,被朝廷追赠为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膝下有四个儿子程珦、程璠、程琉、程瑜,年幼不能还洛,均留住黄陂县城生活。《中国通史》是这样描述的: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两人相差一岁。世称颢为‘大程’,颐为‘小程’,合称‘二程’。祖籍为安徽徽县,五世祖居中山博野,高祖程羽在宋初,官至兵部侍郎,太宗朝为三司使。曾祖程希振为尚书虞部员外郎等,死后葬河南伊川,并迁家河南(今洛阳),遂为河南人。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以世家的荫庇为官,为黄州黄陂尉……”[2]
程珦(1006-1090),原名程温,字君玉,后更字为伯温。于其父治黄陂县时生于黄陂。成人后,他先以世家的荫庇,谋得一份闲差——主管祭天地的“郊社斋郎”。宋仁宗赵祯录用旧臣后裔时,才授以黄州府黄陂县主管军事与治安的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公安局长。程珦由此得到了晋升机会,此后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吏,官至大中大夫。有元代官方正史——《宋史》为证: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录旧臣后,以为黄陂尉。……珦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唯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之子孙。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得奉禄,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寡居,奉养甚至。从女兄既适人而丧其夫,珦迎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时官小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文彦博、苏颂等九人表其清节,诏赐帛二百,官给其葬。”[3]
上文的意思是说,程珦祖父程羽、父亲程遹和堂兄程琳等曾经都是朝廷高官,再加上程珦秉承祖训,忠孝传家,颇有口碑,朝廷先后五次颁发《任子令》,保举程珦的儿子做官。在黄陂赋闲的程珦看到几个弟弟、伯父与叔父的儿孙赋闲在家,便以自己的儿子年幼为由,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弟弟和堂兄弟及其侄儿。程珦的弟弟程璠、程瑜就是因堂兄程琳的荫庇而当官的,程璠自16岁走马上任,后官至比部郎中,赐五品服。程瑜则先后任荆南监利尉、知汝州龙兴县事、殿中丞等职。
古时候,受男尊女卑的影响,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嫁出去的姑娘,如泼出去的水”。但程珦却不以为然,不论男女他都平等对待。哪怕是家族中失去了父亲的外甥女或外孙女,他也要竭尽全力加以抚养,为县民所称颂。程珦有一个堂姐,出嫁后刚刚生育了外甥,哪知一场疾病却突然夺去了堂姐夫年轻的生命。鉴于堂姐家境贫寒,生活难以为继,程珦在征求对方家长意见后,便把她接回黄陂,视外甥如同自己的子侄一样,把外甥教育成人。
与此同时,程珦扶困济贫,在县城颇有美名。他不仅将自己的俸禄,接济一些穷亲戚,而且对于那些惨遭天灾人祸的百姓,他也竭尽全力地帮助,被当地百姓称为大善人。程珦虽然官居县尉,系全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由于他要养活程氏家族数十口人,而他的俸禄只相当于程遹追认官职的十分之一,仅是一县之长的五分之三,如此杯水车薪,使他不免债台高筑。正值此时,程珦克己为义的事迹不胫而走,竟被到南方视察水灾的两任宰相文彦博知道了,他一回到京师,便联合官至刑部尚书与吏部尚书的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等九名高官,上表皇上,赞其清节。皇帝得奏后,立即颁诏,赐帛二百,并责令官府补助了一笔葬事费用。程珦这才还清了债务,一时传为佳话。
二程兄弟是程珦任黄陂县尉时生长于黄陂的。即程颢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公元1032年)正月十五日子时,生于淮南西路黄州府黄陂县城西草庙巷(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文教巷)程乡坊思贤堂,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年八月中秋节程颐于程乡坊出生,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4]
少年二程,筑台望鲁
关于二程生长于湖北黄陂、为学于斯十余载的经历,早在千年前的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二程遗书》及《伊川先生年谱》的整理者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就说得一清二楚了。他说:“程珦,初任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5]
不仅如此,宋代的《明道文集》《朱子全书》《伊川先生年谱》,明清《黄陂县志》《黄州府志》《湖广通志》《湖北通志》,以及当代的《程颢程颐评传》《程颢程颐传》等,均有类似记载。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二程兄弟在黄陂生活十四五年,并在此留下了“鲁台望道”,以及接受诗教、陶冶性情的动人心弦故事。
首先,二程自幼受到家学的熏陶与良好的诗教。二程的母亲侯氏对二程早期的言传身教,是二程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相传二程的外祖父侯道济为侯氏家族名儒,曾应黄陂宗亲之邀来到黄陂侯家垱这个幽雅的地方施教授徒。侯家垱是一个文风颇盛的村子,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名扬于士林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在村子周围相继建有传播儒学的文兴寺、夫子庙等建筑,至今仍保留夫子湾的村名。侯道济在陂游学期间,县爷程遹曾设家宴款待了侯氏父女。正是这一机缘,两家因此成为儿女亲家。程颐在《上谷郡君家传》中回忆母亲说:
“(侯氏)夫人聪悟过人,善女工,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仕宦之子每每以政事问之,应答合宜。常叹曰:‘恨汝非男子!’常教以古诗,十九岁适夫……德容之盛,内外亲族无不敬爱。”[6]
那是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初,17岁的程珦与19岁的姑娘侯氏结为百年之好。清光绪《山西通志·列女录·贤淑》记载云:“侯氏,二程之母也,封上谷郡君……父丹徒(今江苏镇江)令君侯道济爱之过于子,……年十九归河南程大中二程父,名程珦……”
程珦与侯氏生儿育女后,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侯氏,经常教育二程兄妹四人要辨明是非,知错就改,并告诫二程:“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7]也就是说,她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令她最担心的不是孩子不能伸张正义,而是孩子不能承受任何委屈。
邻里街坊的小孩子之间在一起玩耍,难免会磕磕碰碰,一般人家往往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偏袒自家的孩子。而侯氏却不是这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首先查清原由,分明是非。若是自己的孩子错了,她首先向孩子讲明道理,严肃批评。同时,要求孩子知错必改。有一次,程颐不慎将邻居孩子的玩具甩到池塘里去了,侯氏得知后,主动带着程颐到对方家里道歉,并赔偿了一个等值的玩具。
据二程兄弟回忆,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侯氏从一点一滴做起,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吃饭时,她常让二程兄弟俩坐在自己旁边,奴婢准备名贵的佳肴要让小主人吃,她马上制止说:“小时候就处处满足他的欲望,长大以后怎么办?”所以二程从小便对饮食衣服一点都不挑剔。一次,年幼的程颢走路不慎摔倒,她并没有立即扶孩子起来,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同时,还耐心地对孩子道出跌倒的原因。她说:“孩子,做事、做人如同步行一样,如果你是三思而后行,就不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难怪朱熹在《伊川先生年谱》中,称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
侯氏也是一位才思敏捷的诗人,她秉承“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与丈夫一道对二程进行诗教,培养孩子的诗学修养。他们常常带孩子出游,并即兴吟诗作赋,启发孩子自觉。一次,二程随父亲到黄河北岸走亲访友时,天色已晚,他们突然听到了大雁的阵阵鸣叫声,那大雁时而亢奋高歌,时而低回婉转,犹如一支月光奏鸣曲。二程回来后讲给侯氏听,侯氏即兴吟咏代表作《闻雁》,诗云:“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二程听后,不禁心旷神怡,激发了诗兴。另一方面,她又同孩子们一起评诗论诗。在她的引领下,十岁的程颢在黄陂欣赏了东晋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之后,就提笔写出了“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的豪言壮语,[8]初显有志少年的飒飒风骨。《明道行状》亦载: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黄陂木兰山是佛教与道教合一的宗教圣地,两教以南天门牌坊为界,南为佛教寺庙,北为道教道观,二教因同时祭祀女神——木兰将军,而在此和谐相处。木兰山每年的盛典,莫过于农历八月初一“开山门”的木兰庙会,有“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之誉。据明嘉靖三十五年《黄陂县志》记载,作为分管全县治安的程珦也曾带着妻子、儿女前往,让子女感受佛教、道教崇拜木兰将军而和衷共济于一山的胜景,以及黄陂的民俗文化奇观。
程颢正是在父母的诗教启迪下,在黄陂写下(或追忆在黄陂)纪游之作《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9]后被收入蒙学教材之一《选本千家诗》卷首。旧时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老夫子像行叩头礼之后,老师就教学生读这首诗。诗中的“乐”,并非寻欢作乐,乃指“箪食瓢饮”的“孔颜之乐”的崇高境界。毛泽东也十分欣赏此诗,1950年代曾亲笔手书此诗,并公开出版。现镌刻于黄陂双凤公园的照壁上。而程颢的另一首哲理诗代表作《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则蕴涵着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和政治家的伟岸气质。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曾对《秋日偶成》推崇倍至,认为此诗蕴含着程颢理学的精义,可当作一部哲学史来读。
风华少年程颢的故事,不知怎么传到朝中大臣耳里,以“有胆识、善断事”著称的户部侍郎彭永思,亲自到程家考察程颢后,毅然作出决定,将小女儿与年仅12岁的程颢订了娃娃亲。郭晓东之《明道先生简明年谱》载:“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十二岁。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以女。”
其次,受家学渊源的熏陶,二程幼年因仰慕孔子,便筑台遥望东鲁而读书。据明清《黄陂县志》记载,程颢为了激励自己读圣贤书,同时也激发弟弟的学习兴趣,他对程颐讲:我们启蒙那天,与四海之内读书人做着同一件事——祭拜万世师表孔夫子,这说明孔圣人在读书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我等既习孔孟之道,何不在这鲁台上筑一高台,我们每天读书时,面朝孔夫子故乡鲁国遥拜,以表自己虔诚的心迹。程颐听了哥哥的叙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他既可与兄弟们同台祭孔,又可尽兴地摆弄一番砖石瓦砾。说干就干,在二程的带领下,堂兄弟们也一起动手,在滠水东岸其母设坛祭天之处添砖加瓦。
父母得知孩子们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便安排石匠、木匠按照二程兄弟的设计方案将祭天台改建为望鲁台。不日,便建成一座木石结构的亭榭,名曰“望鲁台”,又名“清远亭”。从此以后,二程兄弟每天清晨就跑步来到望鲁台上,虔诚地面朝孔夫子的故乡鲁国,高声朗读,声声入耳。
二程功成名就后,家乡为景仰缅怀先贤,北宋末年便在县城里修了一座清远亭。南宋时改称“双凤亭”,取二程母氏侯太夫人梦“双凤投怀”而生二程之意。有明代进士刘观的《二程记》为证:
“二程夫子生于陂邑西偏程乡坊。虽曰,本籍河南,自其祖讳遹公为黄陂令,卒于陂,其父珦公不能归,后为黄陂尉,遂家焉。其夫人侯氏,梦双凤投怀遂以明道元年壬申生颢,明年癸酉生颐。今邑中遗迹甚多,其故址暑月无蚊,至今异之。长读书,辄想孔子,乃筑台山椒,遥望东鲁,故山名鲁台。台之东有流矢湖,相传二夫子之习射曾流舌矢于此;台下有聪明池,涵虚亭,夫子凿潭喻道,因亭其上,池前数武为前川,即‘傍花随柳’处;台西南有理趣林,盖当年植柏为林旧迹;外若白云洞西郊桥环水台,皆为二夫子游衍处,后还洛。陂人景怀不置,遂建双凤亭于山巅……”[10]
从二程的家世看,他们先辈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祖父程遹自开封前往湖北黄陂就任县令多年,将北方的黄河文明迁播到南方。接着,程遹又娶湖北孝感女子张氏为妻生子育女,儿子程珦成年后也与侯氏在当地成家,程遹、程珦在黄陂生活了四十多年,二程因此生长于斯、学于斯,也达十四五载。深受荆楚文明浸染的张氏与侯氏,自然对程遹、程珦及其子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二程的行状看,二程幼年在南方长江边受到荆楚文明熏陶。早在汉代,湖北黄陂县的行政区划,就颇具“楚风豫韵”特色,即以荆楚名岳木兰山为界,山北部分(包括今红安县大部、大悟县南部)为西陵县或木兰县,一度由豫州或司州管辖;山南地区设滠阳县,曾隶属于荆州。这也就是说,黄陂处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具有“二元耦合”的文化特色。而木兰山是佛教与道教和谐相处的宗教圣地,二程在幼年时,父母常带他们到木兰山游玩,或参加木兰庙会。二程对佛、道合一的木兰山宗教特色的认知,打下了早期烙印。这对于二程后来融儒、佛、道于一体——“天人一理”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说只是一种巧合。
知府立祠,朱熹题记
陈寅恪先生云:“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11]陈公所说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意思是说,宋代是中国学术发展到极盛的时期。
二程在黄陂生活与学习十四五年后,因其父调任赣南而举家迁赣。二程继在黄陂留下了“鲁台望道”的传说之后,又在那里有了“孔颜乐处”的故事。接下来,他们兄弟游学京都开封,尤其是于宋代文化中心洛阳讲学期间,创立了融儒、佛、道于一体的理学,而声名鹊起。其中程颢讲学之“如坐春风”,程颐弟子求学之“程门立雪”,成为名传千古的成语典故。后来,二程理学经其四传弟子朱熹集大成为“程朱理学”,成为统治中国长达七八个世纪的官方哲学。
作为黄州府治下的黄陂飞出了金凤凰二程兄弟后,南宋时期的黄州知府李訦(1144-1220年)为此深感自豪。为了弘扬二程的理学精神,他率先垂范,自己带头捐资在府衙兴建二程祠,并聘请朱熹题写《二程祠记》。这也就是朱子在文末点明:“今太守李侯,乃能原念本始,追诵遗烈,立二夫子之祠于学宫,以风励而作兴之……”[12]
李訦之所以请朱熹题写祠记,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福建同乡,又文心相通。李訦是福建晋江生人,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李邴之孙,幼承家学,颇富文名。成人后,他初以祖上荫庇得职,因其在仙游县丞、漳州通判任上颇有治绩,被擢为黄州知府。李訦走马上任后,黄州遭到了洪涝与干旱的侵袭。为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他采取以短补长、以工代赈的措施,不仅救济了饥民,还开挖了水利渠道与塘堰。同时,还相继修建了一批州、县学宫与二程祠。另一方面,作为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此时已在学界崭露头角,李氏认为这篇《祠记》非朱莫属。
此前,他们在漳州相聚时,曾留下了改名的趣闻。据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年)春在《李存诚更名序》透露,李訦原名叫棐忱,正是朱熹的建议,他才正式更名为“李訦”,字存诚或诚之。同年冬,李訦又请朱子为祖父李邴的文集作序。
二程理学虽然创立于洛阳,但其传播最力者,莫过于“程门四先生”游酢、吕大临、杨时与谢良佐。其中,风头最劲者当数“程门立雪”的当事人、“闽学鼻祖”杨时。他“道南行”的三代传人分别是罗从彦、李侗、朱熹;其次是“湖湘学派”翘楚,曾在河南、湖北治县传道的谢良佐。他将二程理学直传给胡安国,安国传其子胡宏,胡宏再传张栻。谢氏北宋时任应城县令期间,曾在此建学宫,并亲临学宫授课,传承二程理学,一时学风大兴,学者蜂至。南宋重修学宫时,亦是朱熹作《德安府应城县上蔡谢先生祠记》。在南宋传承理学颇具影响的书院中,湖广地区占有23所,与福建、江西呈鼎足之势。
上述乃黄州立祠及朱熹题记的时代背景。关于黄州立祠的具体时间,《黄州府志》称:“宋河东书院旧址。乾道(1165-1173)中,郡守李訦建,以祀二程者也。”[13]《湖北通志》亦云:“二程子祠在奎星楼下,旧在文昌祠前,宋乾道间李訦建。”而明代湖广提学陈凤梧则在《二程书院记》中说:“宋淳熙(1174—1189年)间,李诚之知黄州,尝祠二程于学宫。文公先生实为之记。”[14]而《四库全书》本《晦庵集》卷八十朱熹祠记的落款为绍熙三年(1192年)秋九月戊子。经比较分析,淳熙年间建祠、朱熹绍熙三年题记。
历代薪传,相得益彰
作为二程故里,黄陂首先于北宋年间,在二程筑台望鲁读书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清远亭,南宋之所以取侯氏因梦“双凤投怀”而生二程之意更名为“双凤亭”,也是为了与“麟吐玉书而降孔子”之曲阜孔庙,遥相呼应。而宋代的双凤亭造型只是一层六角亭,意思很明确,只是为了纪念一代先贤二程兄弟。当双凤亭被大风掀倒后,明清年间重建时的建筑风格方改为现在的“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造型。意思是纪念二程要追根溯源到他的祖父与父亲那里,故以蕴含佛教的吉祥数字“三”“六”造型,特指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六十个春秋。而底座的十二根石柱,所表达的是黄陂乡亲对二程夫子的十二分诚意。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鉴于朝廷颁诏立“理学名儒坊”,黄陂因此在二程故居草庙巷立“程乡坊”纪念。明景泰年间(1450年代)建二程祠于鲁台山下,特将朱熹为黄州作《二程祠记》全文勒碑于祠内。明正德三年,湖广提学陈凤梧将二程祠改建成二程书院,并题《二程书院记》。万历二十年重修二程祠时,湖广巡抚李桢亲笔撰述了《重修二程祠记》。
从此,“鲁台望道”作为尊师治学的美谈,在黄陂代代相传。二程书院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黄陂知县杨廷蕴与县丞李成纪在原址上重建书院,更名为“望鲁书院”。随后不断扩建,学舍达数十间,师生可在此讲读住宿。望鲁书院不仅人才辈出,还造就了一个个望族。从这里走出了“一门两旗杆”金光杰与金国钧,“文武三榜眼”:曾大观、刘彬士、金国钧等,至今仍传为美谈。福建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金光杰,于道光二十八年仲冬所写《重修双凤亭记》的碑文,至今仍镶嵌在双凤亭的底座上。碑文云:
“陂邑旧有双凤亭,所以纪昔贤之遗躅,而树一邑之文峰也。宋明道、伊川两夫子,生于斯邑。太夫人曾梦有双凰之祥,两夫子幼即志道,城东南有山,巍然常登其巅,筑台以望鲁。后人遂名其山曰望鲁山,台曰望鲁台焉。明景泰间,于山麓建立祠堂,崇祀两夫子。天顺佥事沈靖,建亭于台止。然读正德间给事中戚贤,谒一程祠记云,进观双凤亭,开后门登望鲁台。是台在山上,亭固在祠内也。清国康熙初,邑侯杨廷蕴重修二程祠,始移建亭于山椒。乾隆时,邑侯邵公大业,复增修之。此后人文蔚起,科甲鼎盛。……”[15]
在继承二程遗风的同时,黄陂还与时俱进。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之洞在湖北实行新政,提倡新学,黄陂率先响应,将望鲁书院改为师范学堂,加强了全县的师资建设。1905年复改为县模范高等小学堂。当代科坛泰斗、美国首任华人与亚裔大学校长田长霖的祖父田庆芬与父亲田永谦都是在该校毕业后,先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而后一跃成为政治精英与教育家的。
不仅如此,黄陂还在县北长轩岭兴建了一所以程颢之名命名的小学--道明小学。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余家菊、陈启天均毕业于道明小学。其中余家菊的儿子余传韬则是台湾著名教育家,历任台湾“中央大学”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亚太科技协会理事长。
武昌首义后,湖北都督府的首任审计科长胡康民回乡兴办教育,先任黄陂劝学所长和黄陂教育会长,后创办黄陂第一所中学--私立前川中学。其中“前川”之名亦来自程颢诗“傍花随柳过前川”。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该校的首任董事长。
抗日胜利后,胡康民哲嗣胡秋原还乡恢复“前川”并任校长,扩建校舍,整顿发展,校誉日隆。前川中学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居全省前列,有一批学子或一跃成为世界文坛泰斗和科坛巨匠,或成为一代革命精英。其中著名的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和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吴光浩,都曾在该校学习过,后来毕业于黄埔军校,成为一代名将。国际原子能研究所的科学家李长庚、留德水利专家陈克诫博士等也是从该校走出的名流。而胡秋原家里就出了八名留美博士。难怪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长子黎绍基曾经用英文向国外介绍说:“长江流域的中游,要找到一个文风颇盛的县份,那便是我的祖籍地黄陂……”
二程兄弟在陂求学时“鲁台望道”,在洛阳讲学使学生“如坐春风”,其弟子尊师慕道“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在黄陂这片热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陂学子茁壮成长。
1962年当地政府修复双凤亭时,一代文豪郭沫若亲自泼墨挥毫,写下了“双凤亭”三个大字。如今,黄陂不仅将双凤亭扩建为公园,还有先后建有鲁台中小学、双凤中学等薪传二程精神,且正在重建二程书院。
此外,黄陂至今仍保留与二程相关的理趣林、前川街道、鲁台等地名,出版了《理学双凤》《程颢程颐传》《双凤亭诗集》等专著,成立了二程研究会,创办了《人文前川》内刊。而与黄陂毗邻的孝感县,也曾在城东岳庙西建有二程祠。红安县至今仍保留二程镇(原名大赵家,宋代属黄陂县滠源乡,为纪念二程曾叫二程区或二程公社、二程乡)的地名,纪念二程夫子。
二程一脉,万人居陂
从爬梳谱牒与相关史料看,自二程夫子十四五岁离开黄陂后,尚未发现他们重返黄陂的记载。然而,从清康熙五年《黄陂县志》中却赫然发现,二程功成名就后,仍念念不忘生养过他们的黄陂故土。曾言:“吾梦寐恒在西陵(即黄陂)也!”[16]而他们的裔孙,为了实现其遗愿,于元末明初起,有几支裔孙与世系一脉的族人陆续迁居黄陂。为此,黄陂二程研究会同人,根据清光绪九年续修《黄陂程氏宗谱》的线索,行程四百多公里,先后寻访黄陂所有程氏家族居住的三十五个自然村,以及原黄陂北乡夏店(今大悟县刘集镇)的左程河四个湾村,原孝感县丰山镇黄孝河边(今黄陂李集街泡桐店对面)的港边程上下八个湾村与红安二程镇等,搜集了黄陂县城程家墩与蔡店北街《程氏宗谱》、李集牛车程《北环程氏宗谱》、王家河街路边程《古贤程氏宗谱》、六指店街马家弄(宗谱记马家)等地的程氏谱牒45卷,以及查对了河南程氏家族嫡系祖宗世系表,多重史料证实:分居在黄陂的程氏大都属二程夫子一族(以程颐后裔居多)。在元末明初,迁居黄陂的程氏后裔共有三支:[17]
第一支是程颐的七世孙程梧之子万一、万二兄弟。据《古贤程氏宗谱》程氏黄陂派序中记载:“明洪武二年,吾祖万二从河南洛阳至安徽六安霍山过籍到黄陂插草为标。叔伯兄弟八人以万字排号,万一居孝感,次房万二看中巴陵市畈(今黄陂姚家集街道程家林子一带),市畈田地大殷,因住其地。万三、万四住新洲等地,其余几房未详。”而“巴陵市畈经堂乃程氏公祠,满清同治末年改为吉言祠,清朝末年,庙墙损坏,恐废没提倡重修,卖程家林子祖田六斗六升,按户事实捐款。”故姚集程家林子的程姓始祖为程万二。
又据《北环程氏宗谱》卷二原序记载:“程颐七世孙万一于明洪武二年,从河南洛阳迁居黄陂西黄孝河边的老屋湾,改湾名为港边程(原为黄陂,后划归孝感)。长祖第十四代孙程天赐,怀念先祖二程夫子的出生地黄陂,带着儿子由港边湾(程)迁黄陂李集镇泡桐地区的驻程岗定居,传三代。长祖第十四代孙程金榜带着全家人,乘牛车迁居到黄陂李集的民安集地区创建家园,取湾名牛车程。此地田地宽阔,全家人勤扒苦做,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传十二代,发展成五百多人的大湾村。”故现居黄陂李集街道的程氏后裔如驻程岗、牛车程、夏家田、草原湾、赵家院等湾组的始祖是程万一。
第二支回归黄陂的程氏后裔,是于元末明初,由程颐的嫡系八世孙程德用之长子祖一,迁居黄陂县长堰地区的鹿儿山,创建路边程。据《古贤程氏宗谱》载:“祖一,号顺泉,自江西迁楚北陂邑崇义乡子强村鹿儿山周家社下创业,垂统家声,丕振以传后世,瓜瓞绵绵,而获贤之庇荫矣。”据史料考证,鹿儿山周家社下就是现在的路边程。明朝万历年间,祖一九代孙有程文炳和程文焕两兄弟,兄程文炳路边程辛苦创业,其子孙先后创建祠堂程、馋头程、牌坊程和程铺,以及王家河的响山程,创建程氏宗祠,奉祀二程先祖。至今程氏人口达三千余人。弟程文焕同黄陂北乡夏店(今大悟刘集镇)地区的左氏成亲,后迁到岳父家落户,起湾名左程河。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子孙繁衍极盛,又创建了程家冲、梁家冲、范家畈、赵家岗等湾,至今人口达八百多人。
第三支来陂程氏后裔者,是江西程旺祖(黄冈始祖圣一于元朝至正年间迁湖广黄冈孔家埠,即现在新洲孔埠镇,旺祖为圣一之次子)等九人。他们于明洪武初年迁居黄陂,居住在黄陂区六指店街甘棠地区的程氏家族有五个自然村。据清乾隆四十八年续修《程氏宗谱》序记载:“威悼公文季其长也(程文季为程灵洗的长子,也就是新安太守程元谭的十五世孙),枝繁派盛,唐末黄巢之乱,由新安而徒江西者,皆公位下裔孙也。即河南中山博野二夫子亦皆公所自出,由唐及宋,科弟连绵,文德武功,理学名儒,昭然列史册者,指不胜屈。明洪武初年,奉诏徒丁,自江西饶州来黄陂者九人,吾祖乃旺祖后也。其余徙居者各立宗纪未暇联牍。”程旺来陂后大兴家业,始建程望湾,三世孙程志刚创建程家岗,九世孙程宗恩建马家弄。据查《中华程氏宗族世系表》可知,黄冈程氏始祖圣一之次子旺祖,实乃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地区的五个湾程氏的始祖。他和二程夫子同属于文季公之后代,但旺祖并非二程后裔。
又据黄陂县城程家墩(其遗址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程氏宗谱》载,居住于河南洛阳的二程第十九世孙程伯贤(即程德用之第十一世孙,生于明正德三年),常思黄陂是二程先祖生长之乡,又建有祠宇,不可无后以奉祠。故迁居黄陂丰享门外长港千工堤,创建程家墩,专奉二程祠祀。民国十八年续修的《黄陂程氏宗谱》新序载:“以为我明道、伊川祖所生之乡,修业之处也。考其遗迹,至今有二程祠、望鲁台、双凤亭存焉。”传一代,其子程尚仁,生平有志,继承祖业,生机勃勃。伯贤视其子程尚仁为最爱,将专奉先祖之事托交于他,年老返洛。程尚仁按父教之事,不忘先祖,考证程氏唐、宋、元、明、清各代诸公所著旧谱,历代先祖记载详明,历历可考,深感继承先祖的文化传统,其责重大。在清康熙年间,见祠宗废颓,决心重新修建,克服诸多困难,上请求助时任县令的杨廷蕴,重修其祠,与杨之志一拍即合,顺利完成了重建大业。此后,他也承担起专奉二程祠祀。此即为程家墩一世祖。传一世,其子一言、二言、三言,子孙兴旺,现传至第十五代。
总而言之,经现场考察,并比对历代《程氏宗谱》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以程颐裔孙为主,兼以二程先祖一脉。自二程祖父于公元980年来黄陂到2004年的千年间,程氏在黄陂繁衍了40代,其裔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自然村(湾组),总数达15000人。[18]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人中,时下任县(处)级以上职务者15人,高校教授22人,在部队或公安干警中任连级职务以上者17人,其中一人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9]
少年行状,不可忽视
黄陂作为“二程故里”,拥有正史、方志、谱牒、名家诗文与实物等多重证据支撑,历代湖广巡抚、州、县官方载入方志,且有二程四传弟子证词及直系裔孙认可,毋庸置疑。窃以为,长期以来,黄陂为二程故里之所以藏在深闺人未识,概括起来有多重因素,但学界忽视人物少年行状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具体表现大抵有四:
首先,河南省洛阳市所辖嵩县程村,拥有明景帝朱祁鈺诏封为“两程故里”的“金字招牌”。程村是程颐晚年定居讲学故址与辞世的地方,明景帝朱祁钰于景泰六年(1455年),即距离二程时代350年,特诏封程村为“两程故里”。公元1462年,明英宗又在村东官道敕建“两程故里”石坊,上有“圣旨”二字,明清时期官员从此经过,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同时在此建二程祠,为五进大院,现存有棂星门、诚敬门、道学堂三进院落,后面的著书楼、启贤堂等尚未修复。棂星门为正大门,雕梁画栋,庄重威严;诚敬门为第二进,古碑林立,古柏参天;道学堂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内有两程塑像,上悬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和清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两边还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的“伊洛渊源”和“希踪颜孟”两块匾额。两侧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也许因程村是程颐讲学之所,也许因这里是他辞世之地, 也许因“圣旨”“御书”在上,程村的“二程故里”之名就喊得价响震天了。而同属“二程故里”的黄陂,虽然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奉诏立了“程乡坊”,比程村要早25年,但由于影响有限,只能龙藏虎卧、声名暂隐了。
其次,洛阳是北宋的文化中心,二程、张载等北宋五子在此“五星聚奎”传道授业,其“洛学”也是在那里创立的。且御赐的程园——二程父子的墓园,亦在洛阳市之伊川县。伊川的县名,又正好与程颐的字相同。所以人们一提起二程,自然就与洛阳或伊川联系在一起了。
再次,中国历史上素有以祖籍或始祖地来称籍贯,而忽视其出生地的习惯。而按照《辞海》里对“故里”的解释,它包含出生地、故居和原籍几层意思。而不少国家的法律,则以出生地来确定个人的籍贯。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连章先生著述的《程颢程颐评传》,以及洛阳、伊川、嵩县的二程简介,均标明二程生长于黄陂,有的地方甚至称“二程为湖北黄陂人”。是故黄陂与洛阳同属二程故里,相得益彰,二者不可偏颇。
最后,学界忽视人物少年行状研究由来已久。由于学界自古以来注重研究名人的学术思想鼎盛期,而忽视少年时期的倾向,导致历史人物少年行状知者寥寥。朱熹曾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不仅点明了二程父子生长于黄陂,也对人们忽视二程少年行状的倾向不以为然,并发出了喟叹:“二程夫子,则亦生于此邦,而未有能道之者!”作为二程嫡传弟子杨时的后裔、清康熙五年黄陂邑令杨廷蕴,也在其撰述的《重修二程祠记》中写道,他早年就知先祖龟山(即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却不知二程生长于黄陂,直到他就任黄陂县令后方知实情。他在文中说:“予家龟山公立雪程门,其称二夫子者最悉,亦未言所生何地,初未尝一语及陂。自予承乏是邑,乃知邑有程乡坊,当二夫子住处。因叹从前称二夫子者,珠未详其本末也。后登鲁台见一古碣横卧山间,扶拭视之,则为考亭,朱子二程碑记。益知二夫子常读书此山,筑台望东鲁故名。初建祠学宫,朱子记之。”[20]这位原籍江苏武进(今属常州)的黄州府黄陂县令,在治陂期间,曾捐资修武庙、学宫、二程祠及城池,续修县志、兴义学等,留下了诸多德政遗迹。尤其是他在县志中,专辟《二程志》将宋明时期的湖广、黄州、黄陂名卿巨公为黄陂二程所撰祠记、诗词与文章收入,并亲自题跋,为后来县志树立了样板。清代同治十年版《黄陂县志》,沿袭杨氏做法,以《二程志》集成二程史料,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穿过千年时间隧道,追诵朱子的《二程祠记》,邑令杨廷蕴的话语似乎仍在我耳边回响:“嗟呼!二夫子之还洛也,犹曰:吾梦寐恒在西陵(即黄陂)!是夫子未尝一日忘陂也。二夫子不能一日忘陂,而谓陂能一日忘二夫子乎!?”[21]于古,陂人未曾忘二程夫子;于今,黄陂与时俱进,不断薪传二程精义。二程故里,黄陂古邑;双凤重归,好音梦忆!
[1](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校注.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之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之道学。
[4]《山东东阿程氏家谱》;(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1。
[5](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校注.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二,至治三年(1325)刻本。
[7]程颐:《上谷郡君家传》,《二程集》第653-6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明道文集》卷一;《二程集》第328页。
[9](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二程集》:476。
[10](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135。
[1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科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82。
[12](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校注.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湖北通志》[Z].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1501。
[14](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135。
[15](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135。
[16](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135。
[17]程浩华:《黄陂程氏家族来历的考证资料》,程氏家谱网。
[18]杨佳峰:《万余“二程”后裔分布黄陂》,《武汉晨报》2004年10月19日。
[19]程浩华:《黄陂程氏家族来历的考证资料》,程氏家谱网。
[20](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二程集》:476。
[21](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3;《二程集》: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