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纳策集思  >>  工作思考

冯芳华:关于《荆楚文库研究编》框架设计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3-10-26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关于《荆楚文库·研究编》框架设计的一点思考

冯芳华

(《荆楚文库》编辑部副主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编审)

 

在《荆楚文库》初选书目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专家对《荆楚文库·研究编》(以下简称研究编)的意见集中在研究编设计的一些新选题上,部分专家对这些设计的选题能否完成、能否达到文库所要求的质量水准表示了担心。

有的专家指出:“《荆楚文库》为打造规模,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关于荆楚(湖北)的知识库,在‘研究编’设计了大量的专题,待邀作者写作。对于这一意图,笔者不甚赞同。为《荆楚文库》而专门撰书,难以选择到合适的学者,如果不是学有专攻,有较深厚的基础,书的质量难以保证。此种情况在以前的一些‘大制作’的‘丛书’中就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例证。”“笔者在敬佩之余,也不免对此感到担心:这类‘命题写作’能否约到合适作者、高质量完成?在现实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工程中,这类积累有限的‘任务性写作’。不甚成功或者很不成功的例子似乎不少。”“‘自出机杼’对重要缺门的重新组织编纂一项以慎重为要,以少为好。若是真正的重要门类,一般会已有研究,若实属重要而又缺项者,文库亦可阙之,以待后人努力。”

有的专家建议:“以文库的总体属性,以现有成果分类选辑为主。”“业已出版的研究(荆楚)湖北的专著,经过图书市场和读者的考验,其中较为成熟者,应该成为荆楚文库研究篇的主体,这样可以确保荆楚文库的质量,而不应是重新邀约作者,重新做文章,以不成熟的著作在外在形式上打造一个大而全的文库。”

综合起来,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慨括为这样几点:研究编“自出机杼”的新选题过多;“任务性写作”难以保证质量;研究编应以业已出版的著作为主。

专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上述几个问题在《荆楚文库》编辑部内部也曾多次讨论过:研究编是否需要新策划一些选题?新设计的选题能否找到合适的作者?新组的书稿能否按期完成?如何保证书稿的质量?

研究编如果只是在已经出版的研究著作中挑选书目,无论是前期的框架设计,还是后期编辑、出版管理的难度会减少许多。但是,这样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符合研究编要求的现成的著作并不是很多,仅靠这些图书难以形成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满的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架构。

在《荆楚文库》酝酿阶段,为了摸清荆楚文化研究著作的出版状况,我们做过一些普查工作:一是向省内各出版社征求已出版的相关图书并申报相关选题,二是查阅18卷的《中国图书大词典(1949-1992)》,三是向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馆所的专家咨询。摸底调查的结果令人难以乐观,经管省内各出版社推荐了近千种图书和选题,尽管《中国图书大词典(1949-1992)》收录的图书多达10万种,但其中符合研究编要求的并不多。研究编初选书目列有203种选题,从上述三个方面调查摸底汇总后的图书和选题只占全部书目的40%,有一些重要的门类还缺少系统的研究著作,有些重要的课题还无人涉猎,如果缺少这些重要内容,研究编的结构显然是不够完整的,有些门类甚至难以独立。如果仅靠摸底调查所得到的七八十种图书,很难形成研究编的框架,也难以反映荆楚文化的概貌。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也参考了外省已出或正在策划的大型地方文库,编辑部就研究编的结构和书目遴选原则逐渐取得了如下共识。

一、《荆楚文库》是整理和研究并举的综合性文库

经过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可的《荆楚文库》编纂出版方案对文库的内容已经做了明确规定:“文库除重点整理古今荆楚文献外,时贤荆楚研究论著也是构成湖北文化和湖北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库将选收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荆楚研究论著,某些研究空白领域,还将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文库要求重新组织撰写。”“‘荆楚研究编’是以研究、述评荆楚人物、历史、风物为主的现代学术著作和工具书。”

“编纂方案”清楚说明了《荆楚文库》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文库,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荆楚文献的整理,还包括今人对荆楚文化的研究、对湖北风土人情的展示。这些研究和展示,当然要吸收现成的学术成果,但对于“某些研究空白”还要“重新组织撰写”,要用当代人的著述来丰富文库的内容。

二、《荆楚文库》要有时代特色

文库的编纂方案规定了《荆楚文库》不只是一套地方古籍丛刊,它还要反映今人对荆楚文化的研究,展现当代人对荆楚文化的研究水准。这种要求决定了文库不仅要往后看,也要向前看;不仅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反映“今人”对荆楚文化的认识和思考,留下当代学人探索的足迹。在研究编中增加一些研究性的选题,正是体现《荆楚文库》时代性的重要举措。当然,这些新增加的选题要避免“乱竽充数”和“急就章”,其起点要高,视野要广,要求要严。

三、文献编与研究编的入选书目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既然是研究编,是今人的著作,所反映的是当代人对荆楚文化的研究水平,其衡量标准与文献编就应该有所区别。文献编的入选书目要考虑是否经典、是否稀缺等因素,而研究编的书目的遴选,除了考虑学术质量之外,还要看其是否有创新,是否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果某些著作在学术成就上无法和那些传世经典相比,但确实是前人尚未涉及,现在整理出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研究资料,未尝不是一个贡献。

另外,研究编如果完全从已经出版的著作中去遴选书目,那就成了文献编的当代版,也失去了单独设立“研究编”的意义。

四、研究编需要“顶层设计”

和文献编从已有著作中好中选优不同,研究编的大量书目要经过精心策划才能提出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是“无中生有”;文献编的分类方式是现成的,而研究编要根据荆楚文化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类别,形成合理的结构。因此,研究编不仅要考虑具体选题的水准,还要要追求整体结构的合理和完整,需要整体考量、通盘策划,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在现在已出的著作中挑选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开阔视野,设计新的选题,完善研究编的结构,使研究编的大部分门类不致于显得随意和偏颇。

研究编既要反映当代荆楚文化研究的水准,也要完整反映湖北的风土人情,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存在的有些缺门的,要“无中生有”,想办法补上。比如荆楚人物,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已出的关于荆楚人物的传记并不是很多,有些重要的人物还没有严肃的传记,至于人物群体的介绍就更少了。如果仅在已出的著作中挑选,就很难反映荆楚人物的整体风采,必须要新设计一些选题来充实和完善“荆楚人物”这个类别。现在的荆楚人物类选题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反映著名人物的传记和专题研究(22种),二是反映人物群体的人物传略(14种),三是1种综合性的湖北人物辞典,这些选题若能实现,就基本上能完整反映荆楚人物的整体面貌。

五、“宁多毋少”与“宁缺毋滥”

“宁多毋少”是指在研究编的顶层设计时要“求全”,考虑要细一点,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整个书目在有一定把握的前提下,尽量设计的合理一些、完整一些,让出版社在下一步选择作者、组稿时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宁缺毋滥”是指在具体选题的实施上要“从严”,在选择作者、组稿、审稿时严格把关,宁缺毋滥,达不到文库质量要求的坚决不出。

六、要尽量考虑选题的可实现性

在研究编的顶层设计时,不仅要追求框架的合理和完整,还要要考虑到具体选题完成的可行性,一些估计找不到合适作者,或难度太大、耗时太长的选题都暂不考虑。

比如在编辑部征求意见时,有的专家和出版社推荐了《湖北历代舆图》,这个选题我们在省市档案馆调研时,也关注到了,但终因文库开本所限,难以展现历史地图的全貌,故暂未考虑列选。但该选题确实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在文库推出数字版时再作考虑。与之类似的还有江汉关史料、汉口租界史料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重要文史档案资料,但江汉关史料全部是外文,且数量较大,汉口租界的档案在文革期间上交北京,难以查询,这两种史料都只能忍痛割爱了。还有一些大而化之,难以实现的选题,尽管有出版社或作者主动推荐,我们都没有考虑。

为了提高研究编设计书目的实现率,我们前期将选题调研工作尽量做细做足,在拟定初选书前,我们先后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党史办、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湖北省群艺馆、湖北省文联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就研究编的结构、书目、作者等问题听取意见。在这个基础上编制的书目,应当说大多数都是有保障的,是能够按文库要求完成的。

将上述问题考虑清楚了,研究编编什么、怎么编的问题也应该能够解决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保证研究编不出现专家们所担心的问题。

考虑到研究编的特殊性,在《荆楚文库》的书目编制完成后,研究编应该还会有一次调整的机会。即研究编的书目公布后,如果出版社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或虽有合适作者,但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取消选题;反之,如果新发现合适的选题,且能在文库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进行增补。不过,无论撤销或是增补书目,都要服从文库整体要求,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即出版社提出申请、说明理由,编辑部讨论,编纂出版委员会批准。

为避免时下一些大型文库出现的虎头蛇尾、良莠不齐的弊病,编辑部将采取如下措施来保证研究编的质量。

首先,选择合适的出版社,除了已经出版的著作还是由原来的出版社承担外,编辑部新提出的选题尽量考虑相关专业的出版社。在编辑部初次摸底时,有些出版社申报选题比较盲目,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有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出书范围,有的大而化之、华而不实,比较笼统,我们都没有采纳,而是和出版社反复磋商,确有实现基础的,才初步列入书目。

其次,待文库出版任务分配到相关出版社后,编辑部与出版社再作调研,确保选题完成的可行性。

其三,和出版社一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作者,不仅要要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著述能力,还要了解有无充足的时间来保障任务的完成。重要选题可考虑采取招标制,在较大的范围来寻找更为合适的作者。

其四,在作者确定后,先请作者提交书稿的提纲和样稿,待出版社和编辑部审查认可,再签署出版合同。

其五,在编辑审稿阶段,按重点图书要求,认真审稿,除了出版社的三审三校外,编辑部还要全程介入,从严把关。

我们相信,经过上述程序,研究编拟定的书目大多数应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如果有少数书稿还是不能达到《荆楚文库》要求的话,我们就只能“亦可阙之,以待后人努力”了。

研究编涉及的学科领域太多,新设计的选题也比较多,囿于学识和专业水平,我们编制的书目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所设想的保障措施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好在对于研究编框架设计的难度,有的专家给予了充分的体谅:“《荆楚研究编》的选目难度在整个《荆楚文库》书系中恐称首屈一指,这不仅表现在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从中选精集粹极为不易,而且表现在部分成果还未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更长的时间得到检验和认可,更何况,相当一些本应有研究的领域暂时还未有高质量的研究。”专家的理解和支持,增添了我们做好研究编的信心。

较之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或正在策划中的各地大型文库,《荆楚文库·研究编》初选书目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有一定的分量。如果能在文库工作委员会、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进一步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使其不断改进、日臻完善;如果在研究编框架设计、选题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文库编辑部的既定方针,研究编必定不会辜负领导和专家的期望,将包括研究编在内的《荆楚文库》建设成为一个功在当代,惠及子孙,为湖北文化建设服务的工程,推动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现湖北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